德育是一种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来传递价值观念的方式,它并不像知识传授那样有着明确的答案,但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以下是我亲身经历或见证的几个故事,这些故事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蕴含着最朴素的道德力量,或许能让我们对“如何做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室里的粉笔灰
十年前,我曾教导一位名叫小宇的学生,他常常垂首不语,校服袖口磨损得发亮。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转身书写板书,粉笔却突然断裂,摔成几段落在地上。我正弯腰去拾起它们,却注意到小宇已经蹲在讲台边,他正用手指轻轻地将粉笔碎片收集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入水杯盖中。课后,他走到我面前,将装有碎粉笔的杯盖递给我,说道:“老师,这些粉笔碎片还能用来写字,如果积攒得多了,可以加水搅拌,重新制成新的粉笔。”那一刻,我忽然领悟到,节俭并非仅仅是口号,它意味着将他人容易忽略的细节铭记于心。随后,我们班逐渐出现了“粉笔头回收盒”,孩子们开始自发地将剩余的粉笔头放入其中,这种良好的习惯一直持续了一个学期之久。
食堂角落里的等待
去年冬天的一个午后,我在食堂值班,注意到初三的小林手持餐盘站在角落。她面前空着的座位,餐盘里的食物依旧热气腾腾。我原本以为她在等待同学,所以并未多想。然而,过了十多分钟,其他同学都已吃得七七八八,她却依旧未动筷。一位手持拐杖的老奶奶缓缓步入,小林立刻上前搀扶,将她引至座位,并从自己的餐盘中夹取红烧肉递给奶奶:“您牙齿不便,这肉炖得正好。”这位老奶奶竟是邻家奶奶,子女们都在外地工作,小林便每日中午在食堂备好餐,等候她的到来。消息传开之后,食堂特意设立了“爱心助老区”,众多学生纷纷自愿参与,轮换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
雨天里的共享伞
学校门口设有自助借伞的设施,但在去年的梅雨期间,我发现伞的数量逐渐减少。经过查看监控录像,我发现部分学生借伞后并未按时归还,甚至有人将伞带回了家中。我没有在晨会上对此进行批评,而是在借伞点旁边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每一把伞都在等待着一位能按时归还的人。”次日,我目睹了七(2)班的小雨将自家的两把伞放置于借伞处,旁边还附有一张纸条:“妈妈教导,共用的伞能更持久。”经过一周,借伞处的伞不仅悉数归还,数量还增加了十五把,学生们留言道:“我已三次使用此伞德育故事,现愿转赠给有需要的人。”此事表明,有时候,批评的力量不及一个温馨的榜样。
作业本上的红圈圈
批改作业时,我常在错误的地方用红笔圈出。记得有一次,在小敏的数学作业上,我发现她的一道题答案跟同桌的一模一样,但解题过程却大相径庭。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话还没说出口,她已低垂着头,小声说道:“老师,那道题是我照着同桌的答案抄的。”我正准备回应,她突然哭了起来:“上星期我因为发烧请了假,回来后同桌给我讲题时速度太快,我没完全听懂,担心您会责怪,所以只好抄了。”我掏出红笔,在她作业本上画了一个五角星,接着说:“诚实比答案更重要。”放学后,你到办公室来,我会再给你详细讲解一遍。自那之后,小敏的作业本上总是出现“已看懂”“仍有疑问”的字样,尽管错误并未减少德育故事,但每一个答案都流露出真诚。渐渐地,班级里抄袭作业的现象减少了,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那些红圈圈并不可怕,真正让人感到疼痛的是那颗不诚实的心。”
运动会上的拥抱
两年前的校运会,五年级的拔河项目进入到了最后的决战阶段,一班的同学们与三班展开了激烈的对抗。比赛中的绳子中央的红线来回穿梭,就在这时,一班的小明不小心脚底打滑,整个人扑倒在地,绳子随即被三班夺了过去。裁判员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三班的队员们兴奋地拥抱在一起,而小明则坐在地上,揉着自己的膝盖,眼眶泛着红光。就在那一刻,三班的队长小刚猛地走至小明身旁,一把将他扶起,紧接着举起手指夸赞道:“你们班刚才表现得非常努力!”随后,他示意三班所有队员聚拢,与一班同学相互击掌。看台上掌声雷动,连裁判都忍不住称赞:“这场比赛没有真正的输家。”那日阳光明媚,两班学生肩并肩坐在草地上,共享美食,无人再提及比赛的结果。
校门口的修车摊
学校门口有个修车的小摊,摊主是已经退休的王大爷。他修车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只在摊子旁边摆放了一个破旧的木箱,箱子上写着“自愿投币,金额自定”。有一天放学后,我注意到有两个男生悄悄地将一张纸条塞进了木箱,随后骑上自行车迅速离开了。王大爷弯腰捡起那张纸条,上面画着两个嘴巴上扬的小人,旁边还写着“我们手头紧,只能画张感谢卡”。次日,木箱增添了一盒润喉糖及一张纸条:“王大爷,您在讲话时总伴有咳嗽声。”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进来,他们有的带来了自家种植的蔬菜,有的帮忙整理工具,甚至有学生在修车摊旁搭建起了遮阳棚。王大爷常常说:“我所修理的,不仅仅是车辆,更是孩子们的心灵。”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全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举动虽小,却如同种子般在心田中生根发芽。德育并非遥不可及的教条,它就隐藏在吃饭、写字、借伞等日常琐事之中。若你也有类似的故事,或者曾因某个瞬间而感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让这些温馨的小故事被更多人发现。若你觉得内容有所启发,不妨点赞并转发,让德育的种子得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