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学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均有显著提高。尽管如此,在共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教育重视不足
众多学校未能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其核心关注点偏向于学业成绩。在关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主体等核心问题的探讨上,缺乏深入的研究,且缺乏主动实践。此外,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以部分学校为例,在课程安排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被其他科目所挤占。
师资力量薄弱
小学中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数量不足,年轻教师同样稀缺。班主任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方面的责任履行存在不到位现象思想品德 道德与法治,同时,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道法元素并不频繁,协同教学效果亦不尽如人意。以某小学为例,全校仅有两名专职道法教师,这一数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且其他教师在授课时基本不涉及道法相关内容。
家校沟通不畅
家校联系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学校与家庭在教育理念上的交流不充分。双方设定的共同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具体的教育内容也缺乏明确性。不少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品德教育,这种做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匹配。此外,学校举办的家校活动,部分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这阻碍了双方信息的有效交流。
社会支持有限
社会组织面临人员频繁变动和专业技能不足的挑战,这使得它们难以构建一个稳定且专业的团队来执行共同教育活动。以某些社区组织的法治宣传活动为例,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社会组织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导致资源难以实现共享。
共育意识淡薄
对共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充分,对学生个性、网络效应以及不良社会现象的冲击等方面的分析不够深入。家庭、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与联动不够紧密。一些政府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共育工作的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明确的政策和实际行动。
要素保障欠缺
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核心学科,而对共同培养领域的投入与关注相对较少。在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学校面临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短缺,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某些学校为例,它们缺乏专门的法治教育活动场所,且相关教学资料同样十分稀缺。
小学教育阶段是培育立德树人理念的基础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显得尤为关键。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需构建一套可执行且持久的共育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思想品德 道德与法治,确保育人责任的明确。同时,家长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与学校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共育中,您认为哪一方面的改进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