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迎来了建校120周年的庆典,在此重要时刻,一场以一枚充满情感的校名篆刻印章为主题的捐赠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枚印章由校友何家骅亲手制作,他将其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母校,其中饱含着何家骅对母校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眷恋。
捐赠背景
西北师大附中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学校即将迎来120年的华诞。这一好消息传至高67届校友何家骅耳畔,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向母校赠送一份充满深意的礼物。为此,他翻出了1982年1月在北京王府井购买的4*4厘米青田石方章料,并用心为母校制作了一枚印章,以此向母校的120周年校庆传达他由衷的祝福。
印章特征
该印章以青田石为材料,边长为4厘米,遵循汉印的传统制作方法精心雕刻。在“西、北、师、學”等字样上,采用了与现代汉印字体相似的雕刻手法,字体风格简洁而不失雅致,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既适合学校等正式场合使用,也便于文化的广泛传播。印章的整体造型显得庄重而沉稳,形态丰富多样,既展现了简约的力度感,又给人一种仿佛自然形成的错觉。
创作过程
学校庆典即将到来之际,何家骅校友对之前购置的印章资料进行了整理。他精心打磨,对每一个字的雕刻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巧妙地将对母校的深厚情感融入到了印章的设计之中。
校友评价
孙焱对这枚印章的经营布局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设计风格被赞誉为舒适而大气,刀工细腻北京67中学校友,每一笔都透露出庄重与端庄的韵味。印章的整体造型给人以通透与空灵的观感,每个字似乎都镶嵌着珍珠,散发出无穷的吸引力。这枚印章不仅承载了附中的精神实质,也蕴含了无尽的期望,成为了一份无与伦比的宝贵礼物。
校友经历
1963年,何家驊成功踏入西北师大附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四年后的1967年,他顺利完成了学业。接着,他投身于康乐县的农村插队实践,并接受了相应的职务安排。1977年,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他成功考入北京北方交通大学,主攻电传动专业。学业有成后,他被分配到兰州铁路局,担任工程师。何家驊对古代文字、诗歌、歌曲以及书法和篆刻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他在多种乐器的演奏方面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情感寄托
这枚印章生动展现了对母校何家骅校友的深厚眷恋以及对恩师的真挚感激之情。它不仅是印章,更是校友与母校之间情感联系的象征。我们有充分理由确信,这枚印章将来将继续作为见证者,记载西北师大附中的发展轨迹和持续进步。
您是否认同何家骅校友所刻制的印章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他对母校的深厚情感?敬请于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北京67中学校友,同时,我们也衷心期待您为本文点赞,并助力其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