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公众普遍认为,中国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上倾向于重视书本知识,尽管他们在学术成绩上有着优异的表现,然而,他们在实践技能、创新思维以及交流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然而,上海市市西中学的实际情况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该校成功地对这一传统观念进行了颠覆。
打破刻板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常被当作“解题工具”来使用。但市西中学分管科技创新的副校长林勤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在学生进行实验时遇到失败是相当常见的。他特别指出,学生勇于尝试拆解发动机本身就十分难得,即便不能立刻成功,也能逐步实现目标,实验过程中遭遇挫折在所难免。这种观点与外界对学生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的固有印象形成了强烈反差。
上海学生课题成果
调研数据表明,上海市高二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的项目总数为12057项。在全市188所高中中,高二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比例高达74%,这一比例覆盖了全市高中学校的绝大多数。这一比例充分揭示了上海高中生在科研领域的广泛参与度及其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
市西中学科创环境
市西中学营造的科技创新氛围,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众多民办学校中表现卓越。尽管有些民办学校标榜“创新教学”理念,且学费高昂,每年超过十万元,但它们与市西中学相比仍有差距。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市西中学在打造创新教育环境方面的明显优势。
政策推动创新教育
2003年,上海市教委发布了研究型课程指导文件,明确要求各学校必须每周为学生提供两节课时,以供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与此同时,《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纳入了评价标准体系之中。自2017年起,上海各高校在自主招生环节纳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资料,并在招生、考试、教学三个环节中实现协同配合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旨在确保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
学生免修拓展学习
市西中学推行了“免修”政策。在该校,学生在自学物理课程的基础上,可由指导老师王巍引领,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比如,一名有志于攻读工程专业的女学生,已成功参与多个研究项目。她认为,这种以研究为主的学习模式,不仅拓宽了她的知识领域,还激发了她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市西中学免修规模
市西中学的董君武校长指出,该校每个学期约有40至50名学生能够获得“免修”资格,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两到三门课程上均享有这一待遇。这种现象表明,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
市西中学所实行的创新教育模式,呈现了中国学生的全新风貌。这一模式是否具备在更多学校推广的潜力,您如何看待?